百度&必应:对搜索引擎的一些思考

百度&必应:对搜索引擎的一些思考

Posted by Tao Hong on January 24, 2019

序言

百度,是一家国内互联网巨头,其搜索引擎在国内应用广泛。

必应,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项信息检索服务。

百家号,本来应当是一个推广平台,而现在成了百度被声讨的主要对象之一。推广百家号固然没错,可是百度将搜索结果页面大量推广自家的百家号内容,用户不一定希望看到的百家号推广内容占据了大量空间。

此前,百度因为一些其他的事情,其在中国网民的心目中的形象就已经开始崩塌,而近期一篇名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公众号文章,将已经被公众麻木对待的百度又推向了网络的焦点。

最近的必应事件,舆论把矛头直指百度。从百度发表对《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声明可见,百度对于网友们的声讨是不屑一顾的。而之后的必应事件是否与百度有关系,目前我们不得而知。

经过这样一次事件之后,百度接下来的命运不知道会怎样。从商业上来说,百度是相当成功的,起码还是一个国内的网络巨头;但是在用户口碑这一方面,百度这一次栽了大跟头。

事件经过

  • 2019年1月21日

    一篇名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公众号文章,将已经被公众麻木对待的百度又推向了网络的焦点。

  • 2019年1月23日

    针对自媒体文章《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评论百家号在百度搜索结果中占比过高的情况,百度在官方微博表示,“目前百度搜索结果中,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百度称,“百家号是提升百度App内容生态体验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优化用户使用百度App搜索时遇到的页面访问速度慢、排版差异大等浏览体验问题,给用户简洁一致的搜索体验。”

    当天从下午开始,微软必应Bing搜索出现了大规模无法访问故障,主网站 http://cn.bing.com/ 访问显示服务器拒绝连接,具体原因未知。而微软必应搜索的另外一个二级域名网址 https://www2.bing.com 可访问。

  • 2019年1月24日

    据微软发言人表示,“我们已知晓在中国的一些客户无法访问必应网站,我们正在展开调查。” 消息发布不久后,微软发言人表示,“我们已确认必应网站目前在中国无法访问,我们正在积极应对,以确定下一步相关措施。”

以上消息来源于IT之家36氪

对百度和必应的一些分析

概括

我同很多人一样,还简单地认为百度只是一个用起来「不太好用」的搜索引擎:精准的广告、推广的虚假的信息、跟踪用户动态、获取用户隐私……所以,在很久以前(我也说不清楚具体是多久,也许是从2017年开始)就转向了微软必应。必应简洁的搜索功能和没有大量的广告的特性,成为了我检索信息的首选。当然,这其中也有国内不能方便地访问谷歌的原因。

但是,必应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搜索引擎。在必应访问失败后,我开始尝试使用了一些脚本加持来访问百度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百度的检索能力其实还是很高的,例如搜索结果带有网站的图片或logo,对搜索结果能够有针对地进行本地化优化等等;而必应的搜索结果没有百度那么直观,本地化也做得不够百度细致,更适合「明确了搜索结果」之后的检索(可是一般情况下,或者是大多数情况下,我就是不明确搜索结果才去进行信息检索)。可以说,除了广告、虚假信息和推广百家号之外,百度确实是一个「合格」的搜索引擎。

百度的优缺点

  • 优点
    • 本地服务好
    • 分词功能更完善
  • 缺点
    • 广告、推广过多
    • 需要用一些脚本加持才能正常使用

必应的优缺点

  • 优点
    • 清爽,几乎无广告
    • 设有国内版和国际版、方便检索外文信息
  • 缺点
    • 本地化服务不够完善
    • 分词功能较弱

如何高效地使用搜索引擎

一款搜索引擎并不是完全尽如人意的,但是好在大部分搜索引擎都能够自定义一些内容。

对搜索引擎进行「个性化设置」

一般而言,各大搜索引擎都有用户自定义选项,以百度为例,在右上角设置菜单中可以进行一些简单地个性化设置,在左上角天气旁边,选择换肤可以对搜索的页面进行美化,甚至还能够自行上传照片作为背景。

使用广告拦截插件和脚本

使用油猴等脚本拓展插件,安装一些针对百度编写的脚本,能够剔除大部分不实信息。这里请参阅北京爱否科技的一篇推文:百度改造计划:像使用「搜索引擎」一样使用百度

后记

我写的这篇文章字数不多,重点在于描述事实而非抨击百度。现在我还是能够使用百度进行信息检索,但仅限于我的电脑上,因为我不确定别人家的电脑是否像我一样对百度的搜索结果进行过脚本处理。

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我会购买一个全球互联网服务,按照工作或者学习的需要进行信息检索。必应一路走好,我们下个路口见。

最后用一句话进行总结:谷歌是一个很棒的互联网巨头,而百度不是。

Photo by Agnieszka Boeske on Unsplash